一年少赚20亿!零售之王自我革新背后的“阳谋”
发布时间:2024-07-22 作者:中阳期货 点击数:
来源:温和的强硬派
一年少赚20个“小目标”!对招商银行这样一家A股市场的头部上市公司,意味着什么?
2024年7月18日,王良行长宣布,招商银行坚定不移推进财富普惠,银行代销公募基金将全面实施买入费率一折起。
这对基民来说,无疑是天大的利好,之前在银行买基金要支付1-1.5%的认申购费,到现在只有微不足道的0.1-0.15%,剩下了1%的费用留给自己,它不香么?
往大了说,这是金融的人民性、社会性的直接体现;往小了说,也是商业银行对于金融监管推动基金降费一事,所给于的最响亮回应。
当然,这样一个有魄力的动作,是需要付出短期的极大代价,任何一次的伟大变革,开头往往都是部那么愉悦的。
根据招商银行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,“零售之王”代销非货基金销售额2968.09亿元(“非货基金”剔除了统计口径中的货币基金,通常包括债券、混合与股票类基金),全口径实现代理基金收入54.57亿元。
如果我们粗算一下,用0.75%作为招商银行代销这些基金收取认申购费的平均水平,那么因为这次降费,其零售中间业务收入将出现20亿左右的下行!
招商银行这次“赔本赚吆喝”,成本不可谓不大!
20亿对于一家上市银行意味着什么?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的广州农商行,2023年的净利润也只有26亿元,招行一次自我革新,就差不多干掉了一家全国排名前列的农商银行!
一,“零售之王”惊人举动的背后,是圈内人都知道的“阳谋”
基金赚钱,基民不赚钱,是过去几年财富管理行业中最为人诟病的话题。(当然,近几年行情不好,基金也不赚钱,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)
有人说,基民没有长期投资的意识,赚一点就跑是大问题;也有人说,财富管理机构乱推介产品,基民买了就亏钱就症结;还有人说,A股市场波动太大,基民被波动吓坏了,拿不住基金导致赚不到钱。
但不管大家怎么说,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事实,就是财富管理机构(基金代销机构)的利益,同基民是“不绑定的”!
你想要长期持有基金,赚它个盆满钵满;代销机构的话术却是,“张哥,恭喜您投资基金赚了不少,但我们建议您落袋为安,先把赚钱的基金赎回,我随后再给您安排一个更好的基金”。
基民赚钱靠净值成长,而基金代销机构赚钱,靠的是让基民们频繁交易。
这就是中国基金销售赛道中最残酷的事实,即便公司领导对于这一事实矢口否认,基层也会在巨量的任务压迫下不得已而为之。
不能怪代销机构赚钱狠,而是基金交易的手续费实在是太诱人了!你在银行的网点买500块股票型基金,通常要付出1.5%的申购费,这1.5%不归基金公司也不纳入基金资产,全部归到代销机构手里。
你想想,如果代销机构的理财师再让您“倒腾”2-3次基金,那么他是不是可以挣到5%或者更多的佣金?
这也是基金行业中最显而易见的“秘密”,从某种程度上,更是基金行业各种乱像的一个关键起点。
财富管理机构和投资者同床异梦,这个事情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圆满。
而这次,招商银行作为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的龙头,以身作则,向这个行业内最顽固的乱像,勇敢地打出了第一枪。
当基金代销机构和理财师们,“帮助”客户频繁交易也不能赚钱的时候(认申购费几乎为0),就会倒逼他们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其赚钱,赚净值成长的钱,赚AUM增长的钱,这就是大家翘首以盼的“买方投顾”。
基民和代销机构的利益被绑定时,中国的基金乃至金融市场会发生什么?我真的非常期待。
————分割线————
有人说,不对啊,我在互联网App上买基金,早就是一折了。
这话没错,天天、蚂蚁的销售规模虽然很高,但相比线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,还是后者具备更大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影响力。
从这个角度看,招商银行的这次变革,不仅是传统金融机构的自我革新,更是其对互联网优势机构的一种主动宣战。
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愈演愈烈,对居民生活影响不断深刻的当下,如果还只是抱着所谓的“线下优势”不放,未来的金融机构真的只能慢慢走进历史的垃圾时间了。
想改变问题,必须要正视问题、拥抱问题。招商银行毫无疑问地给其他金融机构们立了一个非常好的flag。
二,都说要转型做零售,但似乎只有招商银行在向正确的方向发力
过去两年,伴随着商业银行存贷息差的快速收敛,越来越多的银行提出要转型零售。
从国有行到股份行,再到中小城农商行,不一而足。
口头文章做得好,不等于真的做了。
举个例子,某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,在北京的经营网点,还不能做到周末营业,更搞笑的是,有些营业的支行网点只开周六、有些只开周日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你跟客户玩躲猫猫是不是?
有些中小银行的领导们想得很明白,转型零售从卖基金、卖理财和卖保险开始,但下面经营部门的小九九算得可细了,“这几年好不容易回流的存款,现在却要转化成中收,我可不干!”
更有些银行,深知员工专业提升对于零售转型的重要性,某国有大行的一个大分行全年有5万元的“巨款”作为培训预算,试问就算是勉勉强强弄起培训,又能请到什么高水平讲师?
商业银行的零售转型,要的不仅是资源投入,更是这个庞大体系从上至下观念与想法的革新。
有些机构钱花了不少,新式网点装修得头头是道,又是智能化、又是科技感,但从领导到员工,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那个野蛮生长的“卖方”年代,你又该如何在争议频出的金融生态下,和财富管理客户共情呢?
我们都看到了,金融行业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承载了一段难以言宣的污名化进程。
有人选择躺平,有人选择离开,也有些人选择怒骂,更有人选择了自我革新。
在金融行业最低谷的时候做改革,从长周期看,也许是成本最低的时机,也更有可能是性价比最好的时点。
马蔚华行长在2004年提出了“一次转型”大力发展招商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,彼时的金融背景是:
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不充实甚至许多银行还陷在坏账危机中;
2003年高位进场的基金投资者被套,股权分置改革还未推行,投资者信心低迷;
银行理财业务刚刚出现,金融产品货架非常不丰富,商业银行的零售部门还需要用外汇实盘交易的创收来为自己证明。
最后的结果是,2006年的牛市带来了中国金融的全面繁荣,2008年底的四万亿更是催生了非标,进而推动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快速壮大。
当你身陷危局,还看不到方向时,你就必须告诉自己,“在没有人关注你的时候,你的任何努力都会为未来的自己加分!”
人多的地方,往往陷阱也多;而真理总是发迹在无人理会的荒漠中。
————分割线————
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,在此刻进行财富管理买方投顾的关键变革,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。
可以想象一下,假使你坐在银行决策者的位置上,面对着商业银行这样一个硕大的组织体,你的大部分精力会耗费在复杂的决策链条和难以平衡的内部关系上。
但在金融大势和行业生态都有压力的时候,反而是,因为所有的业务都不好,所以银行不同条线争抢改革资源的强度会降低;反而是,因为所有的业务都看不到方向,所以一个有共识、有前景的伟大变革(买方投顾,可能会彻底颠覆财富管理行业的现状)就有了被更多期待的可能性。
最近两年,各家公司普遍加强内部学习,学了各种课程后,“刀刃向内”这个词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。
我一直好奇,究竟怎么样的革新算是“刀刃向内”的?无疑,招商银行这次快速的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注释。
作为零售之王,舍弃掉每年20亿的收入,选择完全的拥抱客户、重回客户视角,这种变化很难、很痛,但也非常值得。
当然,招商银行的“阳谋”绝不止于此,自损20亿的代价,一定是财富管理品牌的全面升级;不挣客户的交易佣金,一定是“因您而变”的再次升级,“为您而变”、“与你同行”才是这场阳谋最值得期待的高潮。
头部机构的身先士卒,也必然会带来财富管理行业全面的自我革新。
三,零售之王的突击,留下尴尬的财富管理同业在风中凌乱
7月18日到周末的这几天,想必许多商业银行的领导会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
看着自己报表不断收缩的AUM和中间业务收入,现在又被招行生生搅局,要么看着基金客户流失、要么被动跟进直接损失基金代销费。
真的太难了!更何况许多银行在过去几年发展零售业务,代销了太多了非标信托,到现在依然没有处理干净。
发展代销业务,是绝大部分商业银行笃定零售的大战略之后,要做的第一件大事情,至于为什么要搞这个?大家的想法很简单,无非是“招行就是这么做的”、“做代销最赚钱”。
似乎大家都忽视了一件事情,当年招商银行在2006年前后陆续开拓一条条金融产品代销产品线时,它是如何思考的?
那时的招商银行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目标,除了金融市场的一般发展规律外,就是客户的需求了。
客户觉得基金产品代销数量太少,于是招行就快速铺出了全市场最多代销基金的平台;客户觉得私募基金更有优势,于是招行就囊括了全市场最顶尖的私募基金经理;客户想要不动产和私募股权,招行就迅速建立复杂产品引入团队。
做业务,有时候很简单,客户想要什么,你就做什么;同样的,做好一家伟大企业也是如此。
齐白石讲过一句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”,这句话映射到国内的财富管理行业,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。
那些循着招商银行脚步的后来者,这几年是肉没吃到多少,但是挨得打却比招行狠太多了。
降低投资者的交易费用,“逼迫”自己不要在“频繁买卖”中挣钱,而去收获与客户共同成长的乐趣与财富,这可能就是王良行长和招商银行想做的事情。
当所有的商业逻辑都变得很简单、很通顺的时候,经验告诉我们,成功就会不期而至。
四,写在最后——在乐观之余,给所有人小小泼个冷水:买方投顾,即便它代表了最好的方向,也不意味着参与者会轻松的成功
招商银行在过去的成功,无疑是一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。
从马行长2004年提出一次转型大力发展零售后的风风火火,再到2009年二次转型,驱动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,外部人看到的是一帆风顺,而期间的经历者才知道这中间的争论、付出与艰辛。
同样的,20年后的招行,也再度回到了重新上路的起点,同样的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不一样的时代内涵,王良行长又站在了那个风口浪尖之上。
我们已经知道了马行长带领招行一路走来的不易,我们也能推断,此刻王良行长开启的这场变革也绝不会随随便便成功。
但我却对招商银行买方投顾的转型有足够的信心,不是因为它大、也不是因为它肯花钱,而只是因为其在过去20年磨砺出来的队伍拥有了更多的定力与信念。
有人说成功是99%的汗水+1%的天才,我想对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从业者说,成功也不过是1%的方向抉择+99%的汗水和努力,在做出了那1%非常重要的正确选择后,剩下的就只有无尽的努力和努力了。
老读者朋友们都知道,在我的公众号里一直“鼓吹”买方投顾。但我也深知,只有少数证券、基金和三方财富自嗨其间的买方投顾,是无法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生态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影响。
招商银行的亲自下场,让我对现有买方投顾机构未来的生存空间产生了担忧,但我后来想明白了,如果招商银行这个生物链顶端的巨无霸不下场,这些努力发展买方投顾的机构们,恐怕会死得更快。
买方投顾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,而是一场相互学习、相互借鉴的竞赛。
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空间依然是巨大的,强如招行,也不会挡住一个发心良好、做事端正的财富管理机构向上的通路。
相比于卖方时代“拼爹”(比谁的股东好,谁更能刚兑)和拼费率,在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的买方投顾时代,根本就不存在“费率”(交易佣金)和刚兑,足够大的财富管理市场,可以容得下有想法的人和各种奇思妙想,决定未来谁胜谁负的是真正的专业投研和以客为先的服务姿态。
而我也相信,被专业所牵引的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,也将由此迎来真正的繁花似锦。
假使,后人愿意把这段伟大的金融变革定义为一场绚丽的罗曼史,我希望它的起点是,2024年7月18日。
免责声明: 本公司提供的资讯来自公开的资料,本公司仅作引用,并不对这些资讯的准确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,及不承担任何责任。本公司提供的资讯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或意见,均不能作为 阁下进行投资的依据。